收储能否成为争夺大豆定价权第一战
2009-02-02
从2007年开始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关注国际农业资本对国内大豆和食用油市场的争夺。而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11月海关总署更发出预警指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在2004年国际资本扫荡了国内油脂民企之后目前其在中国的大豆产地(也可以说中国的大豆心脏地带)也开始战略性开地建厂。我们既然没有挡住国际资本巨鳄对大豆市场的逐步蚕食目前又面临与大豆相关的一切行业失控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背水一战争夺大豆定价权化解民族产业危机呢?笔者认为从种种迹象表明也许我们正在行动目前短期内、高密度、大范围的收储政策不排除是向国际资本巨鳄的第一次挑战。
保护豆农利益之外更有深意
日前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达了第四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安排中储粮总公司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国家临时存储大豆300万此举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对于进口大豆大量进入对大豆产业的冲击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产地油脂企业压榨利润微薄(甚至无利润)进而不够买国产大豆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面对这种双重困局我们为何近期内屡推收储政策?国家是否在保护豆农利益之外更有深意?
对于国内大豆业而言这次收储是国家发布的第三次大豆政策性收储计划。加上从2008年10月开始启动的两批共300万吨的国储收购量国家共计收购了600万吨国产大豆。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将根据收购进度和市场情况及时下达后续批次的收购计划。这么大的决心、力度投入这么大的财力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保护豆民收入的问题更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大豆行业再次出现2004年的“大豆地震”或“大豆危机”事件。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第一次“过招”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3800万吨远高于上一年的3100万吨。而公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超过国产大豆数量一倍多。这数字直接可以看出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程度。
虽然截至目前国家收储大豆计划为600万吨占了2008年国产大豆1650万吨产量的36.3%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可谓“史无前例”但是仍然未解决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导致我国东北主产区大豆面临的滞销问题。 2008年底由于国产大豆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价位受大量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农民大量大豆卖不出去。往年这时候北方产地大豆可以进入南方销区但是今年因为种种原因黑龙江的大豆被困于省内甚至农民手中。
据预测目前黑龙江农民手上还有大豆300多万吨有60%至70%的大豆仍然在农民手上销不出去。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甚至可能收购全部国产大豆。值得注意的是这第四次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择机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公开这也许是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第一次“ 过招”。
防止进口大豆流入中央储备
对于此次新增加的国储收购有关部门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保证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大豆为2008年国内新产的大豆防止进口大豆流入中央储备。
当然加大收购东北大豆增加了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进口大豆大量进入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也不是一个政策短期内就能根本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大豆困局任重道远!除了加大对国产大豆的掌控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粮食有效自由流通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粮食全流通市场让市场自身的价值规律发挥根本作用。我们的国家政策只是在某个不合理时段加以调控进行宏观统筹。这是其一。
其二促使大豆产业升级加大竞争力用规模效应来争夺话语权。未来任何行业的竞争都是规模竞争、产业竞争。必须要有规模化才有影响力。
第三就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护农政策要落到实处。并且对于外资对大豆行业的渗透国家政策上要给予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