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价格不会持续性大幅波动
2009-02-17一场重旱区达到50年一遇的大旱情正威胁着我国河南、山东、安徽等小麦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受此影响,粮油期货现货市场均出现一定波动。一时之间,“粮价上涨”的争议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我国已具备较强的粮价调控能力,当前的粮油价格波动,不会演变为持续性的大幅波动。
近年来,为了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增加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经国务院批准,决定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收购大豆、玉米、水稻作为中央储备粮。政策出台后,产区粮食价格应声上涨,极大增加了种粮农民收益。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又使我国粮食自给度提高,从而在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粮价保持平稳。在流通环节,我国对主要粮食品种启动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并依靠在粮食交易市场公开拍卖小麦、稻谷,成功维持粮价稳定。面对复杂的国际粮价格局,我国迅速切断了出口等与国际粮价的主要传导机制,保证了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能继续保持粮价稳定运行。
为了继续保证粮食产量,2008年,粮食生产受到空前重视。吉林、黑龙江、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先后制定同类粮食增产规划。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这些资金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自筹为辅,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粮食安全,更在于促进整个“三农”的发展。
不过,也要认识到,近5年来,虽然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但粮食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国家补贴增加的同时,农民种粮收益却在下降,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也在逐年弱化。
据农业部调查,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全年的人均转移收入181元,而同期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75元。特别是对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来说,每亩的种粮政策补贴50元~80元,仅相当于一个人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下降趋势。
虽然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但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据农业部根据全国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的粮食指导性计划调查发现,2008年全国有12个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的省粮食面积减少达到100万亩。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国家粮食需求增加而农民种粮意愿下降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受访专家认为,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遏制种粮比较效益下降趋势,关键在于通过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认为,应建立粮食与经济作物、工业品价格联动机制,使粮价与CPI、GDP同步增长,稳步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稳定粮价并不是意味着粮价不能上涨。当前国内粮价应随着农资、国际粮价的上涨逐步提高到与其价值相吻合的水平,在提价方式上,可以每年让每斤粮食上涨两三分钱,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粮价逐年小幅提高,使粮价上涨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此外,提高粮价还要与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补贴政策相结合,做到既不“谷贱伤农”,又不 “谷贵伤民”。
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应进一步发挥中央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稳定市场粮价服务,保持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既要避免在新粮上市时轮入过于集中,抬价抢购粮源,又要避免在新粮上市期间集中大规模轮出打压市场粮价。
应进一步完善粮油应急预案,加强粮油市场监测,调整充实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特别要在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山区、库区和缺粮地区增设必要的网点。此外,大中城市及缺粮地区,地方储备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应继续加强对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随时掌握粮油收购与库存、加工与供应及市场价格等情况。
从长远看,国家宏观粮食安全调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供求平衡区互相支撑的互助机制。对于粮食外调区,应该从转移支付、财政税收等角度增加补贴,解除地方经济发展后顾之忧;对于供求平衡区,坚决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应该在保证目前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鼓励其继续增产;对于粮食调入区,要自己尽最大可能挖掘自身粮食生产潜力,争取减少粮食调入数量。
三个不同性质的地区要密切互动,搞好信息互通、衔接。销区如果出现粮食紧张,主产区应及时进行支援,如果主产区粮食大幅增产销售不畅,销区省份应该承担起为产区“埋单”的义务,三个不同性质的区域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立起一个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