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挥泪卖牛宰牛 奶产业链条断裂风险加剧
2009-02-27受“三鹿事件”和进口奶粉冲击双重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奶业市场已经持续5个月低迷,生产经营状况堪忧,近期奶农因饲养成本压力增大,加速淘汰奶牛现象日益突出。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奶企、奶农合力“救市”,奶产业才能挺住。
奶款拖欠最长的超过5个月
宁夏是我国传统的十大牧区之一,奶产业发展条件相对优越。进入21世纪后,自治区将奶产业确立为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采取措施加快发展,这里崛起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奶源基地。去年9月以来,随着“三鹿事件”影响逐步深入,加上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市场,当地奶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成本与收益倒挂。据了解,从“三鹿事件”发生至今年2月上旬,宁夏各地的生鲜奶收购价格已经连续8次下跌。吴忠市是宁夏最主要的奶牛养殖基地,2月中旬这个市规模养殖园区生产的鲜奶平均交售价格为每公斤1.9元左右,散养户生产的鲜奶每公斤1.4元左右;而去年9月以前,当地园区奶价平均达到2.8元,散养户生产的鲜奶平均也在2.5元。目前当地奶农每生产一公斤生鲜奶,综合成本为1.8-2.2元,奶农陷入长时间亏损窘境。
奶款拖欠现象严重。“三鹿事件”发生后,消费者信心受挫,国产乳制品销售持续不畅,而近期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加重,进口原料奶粉的价格大幅下跌,现已降至每吨1.8万元左右,与国产原料奶粉的价格持平。在此情况下,“洋”奶粉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致使国内奶业“腹背受敌”,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原料奶粉销售更加不畅。宁夏共有23家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产品原料多以生产奶粉为主,近期因产品销售不畅,这些企业普遍遭遇资金周转困难,奶款拖欠现象严重。据吴忠市畜牧局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市奶农被拖欠的奶款总额已经达到8000万元,拖欠时间平均达到两个月以上,最长的超过5个月。
宁夏红果乳业有限公司严江告诉记者,企业生产奶粉所用生鲜奶主要来自规模养殖园区,近期每生产1吨奶粉的成本得2万元,可是销售价格却仅有1.7万至1.8万元,而且不好卖。好不容易售出一批货,往往一个多月后才能收回货款,加上银行普遍不愿给乳制品行业贷款,奶农生产的鲜奶又不能拒收,现在各家乳制品企业流动资金十分紧张,拖欠奶款也是万般无奈。
卖牛、宰牛是奶农失去信心的极端表现
鲜奶收购价格连续下降且无法及时拿到奶款,奶农长时间亏损,因此为了减少损失,近期不少奶农纷纷出售或者宰掉奶牛。
吴忠市扁担沟镇渠口行政村会计展富宁告诉记者,仅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全村成年产奶牛就减少了300头,现在只剩下1400头。交售了鲜奶长时间拿不到钱,可是家里的牛还得继续喂养,奶农无钱购买饲草料,只好卖牛维持,有的甚至将奶牛整圈低价处理掉了。
记者从宁夏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市场了解到,正常年份,这里每天淘汰屠宰的奶牛数量在50头左右,而去年9月以后,每天的屠宰量一下子达到了百头以上,近期超过了200头。
宁夏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现在压力最大的是奶农,卖牛、宰牛也是他们失去信心的极端表现。而今年以来,受进口奶粉低价冲击的影响,奶农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一些养牛大户也有点吃不消,乳制品工业协会初步统计每天出售到外地或者宰掉的奶牛数量少则三四百头,多则五六百头,奶产业各链条断裂的危险性加剧。
奶产业或已到最危难关头
面对全区奶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紧急发出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和市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既要切实解决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恢复奶农养殖信心,坚决防止淘汰高产奶牛现象的发生,稳定奶牛存栏,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建立推动全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奶业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奶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从“三鹿”事件发生以来,围绕奶业振兴,宁夏曾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政策措施要见效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由于全国近期各类质量问题依然频发,奶产业发展条件出人意料地加速恶化,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奶农和乳制品企业尽快地“活”起来,这也是全国奶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对奶产业采取“急救措施”。
一、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恢复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同时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扶持和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恢复和增强广大奶农的养殖信心,确保现有的奶牛不被出售或宰掉。
二、奶企业负起责任来,关键时刻要挺住,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拖欠奶农的奶款。目前各类负面因素对奶业的冲击还在加深,而在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协调金融机构,对奶企业的融资开设方便通道,解决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奶产业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但是从长远来看,奶产业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程度、效益都非常高的一个产业,奶农不能坐等政府扶持,自己也要想办法节约成本,筹集资金,维持养殖生产,不能光消极卖牛、宰牛。目前来看,规模小、资金少的散养模式已没有出路,小的养牛户必须走规模化的合作社之路,一方面有利于融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鲜奶质量,这样才能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