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豆不能靠限制进口
2009-05-18近来,中国从外部进口的大豆大幅增长。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30.4%。在2008年全年,国内市场供应的大豆,有69%的比例是由国外进口的。
这样一个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国内生产的大豆相对价格平稳。过去两年的高通胀期,拉高了豆农的各项种植成本,考虑到农民利益,国储以保护性价格收储。而国际市场价格今年大幅下降,国内大豆价格和国际间的巨大价差,促使加工企业扩大进口。为了国内大豆供应保持一定的自给比例,需要保护豆农的种植信心,因此维持收购保护价似乎是必须坚持的。
有收购保护价,豆农就更不希望低价卖给加工企业。而加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选择进口更低价的国外大豆,也无可厚非。在国内外巨大价差存在的情况下,考虑到加工行业的利益现实,如果强行以行政力限制进口,政策将难以落实,而且国内有限的供给量,决定了满足国内市场必须保持足够规模进口。
面对当前相关利益有所矛盾的大豆格局,要做到统筹平衡,对管理部门的挑战是很大的。至少短期内,应该持续由国储保护收购国内大豆,以及进口境外大豆的自由。长期内,可以考虑从化肥、农具、农技等各方面扶助豆农,压低种植成本、扩大单位产量,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包括面向国内和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虽然中国大豆面临来自境外的低价进口大豆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本来并非同质产品的竞争。从长远规划,中国自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可能最终要有更明显的产业链产品差别,分割占有不同的市场,而分割的基础,就是对消费水平和食品健康关怀程度的差别。在发达国家市场,非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食品有明显的价差,包括使用不同饲料品种喂养的禽畜价差很大。
国内的消费者实际存在着不同健康程度的需求差异。在豆油、豆奶等各种豆制品和豆饲料喂养的肉类等食品方面,行业协会以及管理部门如果能就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建立一套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分类标示体系,强制要求明显告知,并且借用宣传舆论,引导不同层次的消费意识的形成,那么最终将会帮助国内非转基因大豆改变命运,使其在与国外转基因大豆存在一定价差的情况下,获得稳定市场。
当前,面对中高端群体的各种有机食品正开始大行其道,在市场中虽然价格明显高于其他没有有机分类的食品,但逐渐获得了稳定的消费者。但是在转基因与非转因食品层面,比如非转基因豆油与转基因豆油价格有价差,但市场认可度仍相对有限。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说,对于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市场,可能需要政府和行业机构的投入来发掘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