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粳稻:由滞销到走俏
2009-05-19东北最低收购价粳稻自3月底开拍以来,不断以高成交率、高成交价格吸引着市场的眼球,成为人人争相抢购的“香饽饽”。受此带动,粳米的价格也突然走强。然而就在一个多月前,东北粳稻卖粮难还在困扰各级政府主事者,为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东北粳稻运输补贴政策,鼓励销区企业去东北采购东北水稻。由“滞销”到“走俏”,变化似乎来得太快。
一、东北粳稻增产史:“卖粮难”由来已久
东北三省水稻(粳稻)产量 1978年为404万吨,1990年增加到1013万吨,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5年增加到2011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到2008年达到 2602万吨,比1978年增加2198万吨,增加5倍。30年间,东北水稻在全国水稻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95%上升到2008年的 13.48%。
东三省稻谷产量的增加,尤以黑龙江省为甚。该省1986年前的产量为100万吨左右,均少于辽宁和吉林省的产量,但从1986 年起,黑龙江的稻谷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20.8万吨,首次赶上吉林省;从1993年起,达到388万吨,首次赶上辽宁省。1997年达到 860.9万吨,首次赶上两省的总产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尽管2007年辽宁、吉林两省的稻谷产量首次同时登上500万吨的台阶,但黑龙江省的稻谷产量比两省总产还多400多万吨。黑龙江省2008年稻谷产量比1978年增加1870万吨,增加14倍。该省水稻常年单产虽然低于两省,但其种植面积的增加非常迅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该省水稻种植才二三十万公顷,八十年代末期增加到60万公顷,九十年代中期增加到了100万公顷,2008年达到245. 2万公顷。黑龙江稻谷商品率超过70%,占全国粳稻商品量的60%。
当东北粳稻的高速增产遭遇到需求瓶颈,卖粮难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运输补贴政策的出台:当“卖粮难”遇到“紧平衡”
东北粳稻卖粮难发生在全国稻谷供需处于紧平衡的背景。中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经历了持续5年的增产过程,历史罕见。稻谷亦是出现连续5年的增产,但是由于消费的刚性增长,稻谷的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在稻谷连续5年增产的情况下,前两个年度全国的大米甚至产不足需,2006/07年度刚好实现产需平衡,接下来两个年度出现了一定的产需结余,但是结余量很少。有意思的是,考虑到稻谷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产,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2010年中国稻谷将出现一定的减产,由此也导致2009/2010年的结余预计较上一年度大幅减少。这与国内普遍预测2009/2010年度稻谷将继续增产形成明显的反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曾在5月份的报告中预计2009 /2010年稻谷产量为19318万吨,较上年增长18万吨。
在全国稻谷总体卖粮不难的情况下,东北粳稻却出现卖粮难说明,当局部地区、个别品种产能扩展过速时,即使市场整体看好,该地区、该品种也会出现阶段性的销售难问题。
导致东北粳稻卖粮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地理位置。东北地区远离南方大米销区,运输成本高,由此导致东北大米价格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粳米的在全国的平均售价通常高出同等品质的籼米10-20%。东北大米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南方销区,价格往往比江苏、安徽等地产粳稻还要高,这对于东北大米开拓南方市场非常不利。地理位置偏离销区过远的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大米运输时间过长,从而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以东北大米运往广东为例,走海路需要20天以上,走铁路也要10天(铁路还有山海关的瓶颈,不容易申请到车皮),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眼前看到的商机,20天后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广东企业做东北米的风险高于做籼米的风险,高风险抑制了广东地区采购东北大米的欲望,导致东北大米在广东市场难以有大作为。
归结起来,东北粳稻卖粮难,有两个因素,一是产量增长过快,二是地理位置远离销区导致运输成本、市场经营风险过高,价格缺乏竞争力。
因此,解决卖粮难也只能从上述两方面因素着手。关于第一点,在稻谷总体产需处于紧平衡的情况下,如果人为限制东北粳稻的增产,有可能造成稻谷产需的缺口,对粮食安全不利。由表一可见,2004-2008年,国内大米结余合计205.1万吨=-493.7-158.6+0+277.4+580.0,折合原粮301.6万吨。2004年东北粳稻总产1959.1万吨,以2004年为基点,2005-2008年4年东北粮食累计增产1581万吨。
也就是说,假设东北粳稻2005-2008年只是保持2004年的产量水平,那么2004-2008年,全国稻谷不但没有301.6万吨的累计结余,反而累计有1279.4万吨的产需缺口。由此可见,东北粳稻的增产对于全国稻谷的供需平衡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全国稻谷的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不可能对东北粳稻的增产势头叫停的。
这样一来,国家只有通过提供运输补贴,鼓励销区企业去东北采购粮食的方式来抵消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解决卖粮难问题。
三、东北大米“走俏”:政策呵护料将持续
提供运输补贴解决卖粮难的实质是通过降低东北大米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东北大米在销区的相对销售价格来提高东北大米在销区的销量,从而解决卖粮难问题。我们看一下近几年粳米/籼米的比价关系。笔者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测算,2005、2006年,标一粳米/晚籼米价格比维持在1.25左右波动,2007 年下降到1.20左右,2008年大幅下降到1.07左右,目前比价回升到1.17左右,但仍低于实施补贴前的1.20价格比。实施运输补贴的2008、 2009年,粳米/籼米价格比明显低于没有实施之前,从这个角度而言,目前的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然而,即使目前的粳米/籼米价格比仍处于低水平,近一个多月来的最低收购价粳稻销售的火爆,仍不免让人吃惊。自销售以来,东北粳稻成交均价一路上升,从最初的1927元/吨上涨到最高的2174 元/吨,涨幅达247元/吨。即使在国家不断加大投放量的情况下,仍难以阻止价格上涨的步伐。
受东北粳稻销售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粳米价格亦突然走强。
提醒市场人士注意的是,在粳米价格大幅走强的同时,籼米价格却并没有明显上涨。这说明,市场上的粳米供给相对紧缺。而这种紧缺被普遍认为是政府掌控粮源所致。运输补贴政策使得东北大米得以相对低价“倾销”南方销区,据笔者的估计,由于运输补贴,东北大米在广东的销量起码翻倍。运输补贴的存在使得东北粳稻的需求大增,再加上国家的临时收储力度很大,目前市场上可流通的粮源并不多,这是导致运输补贴结束后,粳稻和粳米同时走强的重要因素。市场人士曾预期补贴结束后,由于来自销区的采购减少,东北粳稻价格可能会下降。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虽然需求减少,但是供给萎缩得更厉害,这支撑了东北粳稻价格的继续坚挺。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2007年国家在东北收购的临时储备稻谷是238万吨,目前已经销售了136.98万吨,剩下101万吨。考虑到国家后面可能陆续增加投放量,这余下的101万吨稻谷可能仅需要2到3场交易会即可销售完毕。国家接下来就要推出2008年的粳稻。2007年粳稻国家定的销售底价是 1840元/吨(国标三等),比当初的收购价高出340元/吨(2007年粳稻最低收购价为0.75元/斤)。2008年东北粳稻最低收购价定为0.82 元/斤,没有收到粮食。2008年10月,国家出台临时收储政策,按照0.92元/吨的价格临时收储2008年产东北粳稻。因此国家将要抛出的2008年粳稻实际收储价格是0.92元/斤。考虑到2009年的东北粳稻最低收购价是0.95元/斤,可以肯定2008年的临时收储粳稻价格销售底价不会低于 1900元/吨(国标三等),后期东北粳稻价格仍然具有较强的支撑。
显然,东北粳稻的强势表现,基本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力度。鉴于东北粳稻对于确保全国稻谷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政策力度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特别是运输补贴政策,这是通过政策鼓励市场解决东北粳稻销售难的重要渠道,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