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演变成“水危机”
2010-09-19日本农业情报研究所所长北林寿信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针对全球粮食问题,他认为去年全球粮食丰收,许多国家小麦库存都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即使今年俄罗斯等产粮国粮食减产或限制出口,也暂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他还强调了耕地其实不是 “土”,而是“水”的观点。
日本农业情报研究所所长北林寿信今年已经71岁,但仍为日本的农业政策和粮食问题出谋划策。北林寿信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去年全球粮食丰收,许多国家小麦库存都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即使今年俄罗斯等产粮国粮食减产或限制出口,也暂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他还强调了一个新观点:决定粮食问题最终的因素不是耕地和土壤,而是地下水资源,日本现在每年就在间接地从中国“进口”大量的水。
环球时报:您前不久在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题为“世界耕地争夺战激化将使贫困加剧”的文章。什么原因让一些国家热衷于海外“圈地”和“屯田”?
北林寿信:现在,卷入世界耕地争夺战的国家至少有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以色列、中国等。其中有的国家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苏丹和亚洲的菲律宾等国大量租借农用耕地,整个面积至少在2500万公顷以上,已经大致等同于一个英国的国土面积。举例来说,2008年8月,韩国总统李明博约见苏丹驻韩大使,商定苏丹向韩圈提供69万公顷的小麦生产用地,相当于韩国总耕地面积的1/4。日本已经在刚果(金)获得了总面积为280万公顷农园用地。英国一家企业在利比里亚获得了70万公顷的林地管理权。英国、美国、以色列等生物燃料企业都在埃塞俄比亚租借耕地。这些国家在海外“圈地”,有的是要确保生物燃料的原料产地,有的则是在海外建粮食生产基地以保证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注意到这个从2007年开始不断强化的动向,担心由此产生“新殖民地体制”。
环球时报:向他国提供耕地的国家是否有忧患意识?
北林寿信:向他国提供耕地的大多是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有绝大多数国家不但没有危机意识,反而还有一种期待。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今年4月的一份报告称,提供耕地的国家已感受到本国贫民可能有从土地上被赶走的“风险”,但也认识到投资方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可以改变当地的基础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过,我认为,这肯定会加剧当地的贫富分化,相当一部分人会因此陷入贫困。
环球时报:日本在这场耕地争夺战中有哪些举措?
北林寿信:粮食自给率只有40%的日本也感受到了一种危机。去年4月21日,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表示,“为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供应以及世界整体粮食增产,日本要采取促进向海外投资农业的政策”。日本一些媒体和学者当时还很煽情地说,“日本又晚了一步”。不过,大的日本商社对此并不积极,认为政府是想把保证食物供应安全的责任转嫁到商社身上,却又不想分担商社在海外投资农业的风险。
环球时报:全球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多,但耕地却没有增加。特别是今年俄罗斯等产粮国粮食减产并限制出口后,您认为,全球会发生粮食危机吗?
北林寿信:因为去年全球粮食丰收,许多国家小麦库存都处于饱和状态,应该暂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我认为,耕地问题最终不是土壤问题,因为土壤是需要肥料和水源来维持的。现在各国农耕地都在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往那种使用牲畜粪便做肥料的情况越来越少,因此对耕地的损害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性的水荒不时出现,地下水位越来越低,这个问题不解决,耕地将变成沙漠。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耕地其实不是 “土”,而是“水”。
据我所知,许多国家都在做“水买卖”,创造“水商机”。东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冲大干教授对水环境问题有专门研究。日本每年从世界各国进口小麦、大豆、玉米、牛肉、猪肉等农产品,总计约3000万吨以上,据冲大干教授推算,生产这些食物需要大约640亿吨水。如果从这些食物的进口国来推测水进口量的话,日本每年正从中国进口约22亿吨水。日本现在每年的农业用水只有546亿吨,占日本水使用量的66%。日本如果想把粮食自给率提升10%,就需要增加160亿吨的水。这样的水源,是不好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