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补贴市场化启程
2014-05-06继发改委确定棉花年度目标价格后,近期又传出消息,今年大豆2014年目标价格为4800元/吨,虽然并非官方最终确定的价格,但此消息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市场化第一步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体系市场化已经作出明确指示,未来利用价格补贴取代收抛储成必然趋势。在黑龙江从事农业种植相关产业的王瑞庆对新金融记者表示,自4月份开始,来东北调研农作物目标价格补贴的单位非常多,虽然大豆补贴的细则仍没有公布,但他相信政策的推出只是时间问题。而近期传出的大豆补贴价格为4800元,似乎也意味着实施细则的出台渐行渐近。
农业发达的经济体普遍采取目标价格补贴方式。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已经确认要学习并引进目标价格补贴方案来“重建”农产品价格市场体系,并已经对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展开深入调研,对耕种面积等数据进行测算。
此次国家将参照大豆和玉米的比价以及耕种面积和亩产量,来最终确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但是,目标价格只是一个指导价,具体怎么补贴仍没有定论。
一些农业产业研究人士表示,从现有的收抛储制度转向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市场价格重心可能会下移,由此带来的风险现在还很难作出预估。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与美国并不相同,美国大豆产业生产过剩,农业部鼓励出口;而我国产量逐年下降,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有时会采取休耕政策来调剂供需,而我国则在力保产量来确保粮食安全。此外,美国大豆种植集约化程度也远高于我国,因此我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必须依托国情而不能生搬硬套。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豆价格市场化。长期的收抛储政策已经使得市场价格与供需严重脱钩。近些年我国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国际市场低价大豆对于国内种植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机制是大豆价格体系市场化的第一步,大豆价格弹性可较之前有所恢复,但不可能一蹴而就。
种植意愿持续走低
王瑞庆告诉记者,即使补贴价格确定下来之后,还是需要实施细则来明确补贴的诸多细节。截至目前,多数农民仍未看到任何明确的实施政策出台,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更多农民在今年仍选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而非大豆,种子一旦播种就意味着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将继续。
以黑龙江省为例,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大豆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的迹象非常明显,最近4年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010年的6735万亩、2011年的5193万亩、2012年的4000万亩、2013年的3105万亩,4年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幅度就超过了50%。
多数农民反映,种大豆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及其他经济作物,很多人为了收入而转种水稻和玉米。王瑞庆算了一笔账,一公顷黄豆收入约1万元,而一公顷玉米则能卖1.5万元,近些年东北黑土地上个体种植大豆的已经越来越少,只有一些有任务的种植农场还在坚持。
除了收入没有优势,种植成本高是大豆种植意愿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国内,化肥、收割、叶面肥、种子、机耕、喷药以及人工费用共计约140元/亩,如果租地种植的话,种植成本还会增加约200元/亩。除了水稻,玉米也是极具竞争力的农作物之一,玉米每亩收益为700元至800元,换算过来大豆只有销售价格达到5700元至5800元/吨才能和玉米的收益相当。
实施细则仍有难度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声称,此次大豆目标价位具体的补贴方式是按面积补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主产区均需测算出相对合理的平均单产,按照市场价和目标价格之间的具体差额补贴给农民。
从我国实施了6年的大豆临储收购政策来看,尽管收储价格一再提高,从最初的3700元/吨提高至4600元/吨,但从效果看,只是推动了国产大豆价格走高,农民实际种植收益却不断下降。而此次目标价格补贴力度比农民期望的预期要低,如果补贴不到位,种植意愿会进一步降低。
据悉,在相关部门组织的东北调研中,有多位专家均提出过要参照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比,只有切实让种大豆的农民受益才会真正提高积极性。
目标价格补贴执行和实施的难度也是市场担心的问题。美国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在农业高集中度和精细的统计基础之上。美国农场仅有200万家,但仅黑龙江一省就有700万大豆种植户,全国更是有2亿农户,有执行层面人士甚至担忧地表示,收集信息的成本可能比补贴的费用要多。
在目标价格补贴方面,国内显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以美国为例,农业部并不会单独制定某一年的目标价格,而是会根据单产、种植面积等数据来确定未来5年的目标价格,最终的方案要上报国会通过。
对于目标价格补贴,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其短期并不会收到太大的成效,目前国内的情况比较复杂,补贴执行很难到位,加上初期补贴力度比较小,很难提高今年和明年大豆种植的积极性,国内大豆种植产业短期甚至有进一步萎缩的风险。